一、人一生中,要做的就是攒够足够多的热量
1845年,美国一个叫梭罗的人,哈佛大学毕业,出身非常好,家里面开着工厂,还跟他的哥哥一起运营着一个高中。
结果他的哥哥在做木匠活的时候,不小心割破了手指头,竟然破伤风去世了。
这件事情给梭罗带来很大的冲击。于是他向别人借了一把斧子,在瓦尔登湖挖湖畔自己动手打造了一栋小木屋。住了两年又两个月之后,他从瓦尔登湖走出来。九年之后,他写了这本传世名著《瓦尔登湖》。
为什么我跟职场人讲这么一个奇怪的话题?因为我在和大家聊天中发现,当下职场里蔓延着焦虑的情绪,很多人都在讨论裁员、降薪或者长时间的失业。
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焦虑,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吐槽公司、对标别人家的裁员,或者讨论是不是还可以有什么别的福利能拿到?
如果我们对梭罗当年所做的事分析一下,就会发现,梭罗本人其实不是一个特别会赚钱的人,他自己家的铅笔厂不好好经营,他哥哥去世了以后,学校也不再做了,反而住进了瓦尔登湖。
在梭罗看来,人一生中,要做的就是攒够足够多的热量。
我们每天吃东西、穿衣服、住房子,都是为了能够维护这个热量。梭罗自己算了一笔账,他认为,能够赚够他一年所需要热量的工作时间才不到六个星期,也就是说一个礼拜他只需要工作一天就足够了。
他盖了那栋小木屋,一共才花了28块钱美金。然后他每天就花大把的时间坐在湖边看风景、看动物,跟来来往往来拜访的人聊天。
然而,让大家意想不到的,是这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梭罗的经济状况。
当他真的在湖边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之后,他把这段时间写成了一本书。他这本书,全球加起来估计卖了有上亿册,不光是梭罗自己赚了很多的稿费,他的家里人、后代子孙可能都不用再为生活担心。
我分享这个案例,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去瓦尔登湖湖畔休息。我只是想要告诉大家,在人生当中,我们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极其多样,这种极其多样的生活方式,反而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出其不意的竞争优势。
二、爬山算法
我最开始讲书的时候,我周围的朋友都很奇怪:你做这个事能赚钱吗?你做这个事干嘛,这个东西能够带来收入吗?
没有人能够看到希望。因为大家认为互联网的内容核心是免费,而我是在收费讲书。
但是对我来讲,这就是我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。并且我觉得我讲的书,给别人创造了价值,我应该收他的钱。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底层逻辑,让我坚持做到今天。
《混乱》一书中提到,我们每个人之所以每天焦虑、痛苦、无助,觉得很多事情做起来非常难,核心的原因在于,我们头脑当中有一个非常坚定的对确定性的追求,我们希望一切东西按照我们构思、规划和想象的方式不断地推进,但是很遗憾,人生没发生的每件事都是不确定的,而且这个不确定的影响力,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。
好比我当年能够成为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,也纯粹是意外,我相信,你今天从事的工作,很可能也是因为你某天突然下决心参加的那场面试,或者不小心走错了一个门。
我们的人生被大量的不确定性掌控着,但我们的内心当中一直在努力地追求确定性,我们希望跟某个人对标,我们希望成为那个人的样子,或者我们想要打听其他人一个月赚多少钱,再或者我跟某个人干一个样的工作,为什么我赚得少?
是这些奇怪的想法,使得我们产生了大量的痛苦。
既然我们知道不确定性是占大多数决定性作用,那难道我的人生就没法努力了吗?不能够努力,不能够选择,不能够有自己的规划了吗?
那你极端了。
人生虽然是不确定的,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变得更大。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不是对的?《混乱》这本书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算法,叫爬山算法。
什么叫爬山算法?
(笔记侠注:爬山算法是人工智能算法的一种,其原理是把你随机地抛在地球上的一个点,抛在那个点以后,你就近在最近的几公里之内寻找最高点,然后找到最高点之后,立刻站到这个最高点上去,再在最近的几公里之内寻找最高点。)
用计算机模拟我们的人生,我们的人生就是那个屏幕上,现在屏幕中所有的坐标、高度都未知,然后看看谁能用最快的方法找到这个屏幕上的最高点。用什么样的方法找到最高点?全球大量的计算机编程高手开始设计这套逻辑,有的人沿着边走,有的人直接到中心,有人用交叉、画五角星法....各种各样的方法,到最后发现,最优秀、最快能够找到最高点的算法只有一个,这个算法被称作爬山算法。
它的方法是什么?就是在整个屏幕上随机一抛,让这个点落在任何一个地方,然后在能力范围之内搜索,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找到周围最高的高度,找到最高的高度以后,以这个最高的高度为圆心再找周围最高的高度,然后依次循环(找最高点周围的下一个最高点),尽可能地找到最高的高点。
如果你今天特别倒霉,掉到一片沙漠中间,这个沙漠周围的高度都差不多,没有特别高的高度,那该怎么办?这时候需要重启,拿起来随机的一抛,重启到另外一个地方再找另外的高度。
这个算法里面有两个核心的点:第一个点,是你要接受随机的一抛,你要接受有不确定性的发生;第二个点,是无论命运把你抛到什么地方,你都要努力地展开搜索,尽可能地做到最好,尽可能地找到最高的高点。
这就是爬山算法的精髓。使用爬山算法探索一片屏幕,到最后发现这种方法是最快的。
大概二三十年前,还在我上大学的时候,玩微软自带的扫雷小游戏,这个游戏如果你是从边上一点点开拓,肯定玩不过去。玩这个游戏最核心的办法,就是先随便点几个点,看哪片的数字最大,然后慢慢的去做。
如果我讲这个简单的算法让大家觉得比较抽象的话,我再举一个书上的例子。
曾经有一个美国的爵士乐大师,到欧洲去演出。
大师的这场演出是被一个欧洲的18岁的小姑娘忽悠去的,她说你来吧,我们给你准备好了,我们特别热爱你的音乐。
结果大师去了以后发现这些人一点都不专业,找了一个很破旧的演奏的地方,场地不怎么好,琴竟然也是坏的,琴的高音部分也弹不出声来,非常糟糕的一个环境,琴也不趁手,所以这个大师说不演了,你们太不把我当回事了,转身就要走。小女孩在后面追他,在雨夜当中,画面感很强,这个大师觉得心软了,太可怜了这个孩子,因为票都卖掉了,所以这个大师就说那行吧我给你演出,但是效果好坏我不管,因为你的琴都是坏的,我就随便弹,那天晚上就去演奏爵士乐。
演奏的结果却创造一个了历史,当天晚上演奏的唱片后来被卖了300多万张。人们评论说,没有见过如此有激情的弹奏者,因为他全程都是站着弹,之所以站着弹是因为坐着弹声音不够大。而且他始终没有使用过高音区,完全用中低音区弹奏出了美妙的爵士。为什么不使用高音区?因为高音区是坏的。
所以就是在这种糟糕的环境之下,努力的砸下琴键,非常富有激情的完成了当天晚上的演出,最后卖掉了300万张白金唱片。
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:你根本不知道你命运的机遇,会在什么地方闪现。你命运的机遇将会是在曼哈顿豪华的演奏厅里面,是在朱丽叶音乐学院,还是在欧洲一个不知名的小教堂里面?
你不知道,你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接受这随机的一抛,然后努力把它做到最好,而不是今天晚上就随便瞎演,或者今天晚上“我就不演了,放弃吧”。
书中还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比喻,它说这位美国大师的人生高度,已经到达了所谓的阿尔卑斯山的顶峰,这其实已经很高了,但是他始终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珠穆朗玛峰在哪,是这个小姑娘把他带到了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地方,帮他找到了他人生中的珠穆朗玛峰。
其实,这就是接受混乱规则所带来的好处。
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珠穆朗玛峰在哪,但如果我们能够接受不确定性,做好当下,努力把眼前的东西做到极致,那我们在职场当中就能够更加的淡定、更加从容。你能够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,你也才能活的跟别人不一样。
当我们不断地对标别人的收入、别人的工作,或者同样的岗位给多少钱这件事情的时候,我们是在努力的趋近于想要成为一个NPC(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)。
我们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纸片人、工具人,当你成为能够随时替换他人的纸片人时,你也可能随时被别人替换,所以,我们在职场当中的大量焦虑、恐惧和努力都是来自于我们只想成为一个能力替代他人的人,但同时很容易被别人替代的纸片小人。
实际上,真正能够在职场当中赚到大钱的人,真正能够获得很高的不可替代性的人,都是那些活出了自我的人。
我们的关键问题是要剖析,为什么我们不敢做那样的事情,为什么我们不敢像李子柒、像梭罗,或者像张同学一样,去一个修身养性的地方待下去?
“我只需要负责热量就够了”。我相信,如果你只追求热量,你就减压很多。虽说现在咱们不至于像梭罗那样砍柴找饭吃,但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不敢?
深度地剖析这个问题,会发现其来自于教育。
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,都是来自于老师和家长。他们每天说的最多的话是:你够呛,你不行,你很有危险,你将来一个月能挣1万块钱算你了不起了。
所以,过度的贬低,过度的威胁,过多的胁迫感、恐惧,使得我们失去了想要追求一份跟别人不一样的生活的动力。我们不敢像梭罗一样任性地做事情。
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断地重复别人的道路,不断地对标别人的行为,不断的追求别人曾经拿过的薪酬体系。这就是使得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的核心原因。
那我们应该怎么办?我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态度放松一点,这样才能够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。
三、认认真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你才能够发现那件事情的与众不同
我要提到的第三本书,叫做《心流》。
《心流》这本书的作者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(很不幸在不久前离开了我们),是一位心理学大师。
他在《心流》这本书里面告诉我们,如果你做一件事情觉得无趣,一定不是因为那个事情的问题,而是因为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方式不对。
我们经常会觉得这份工作不是我想做,如果被我找到了我想做的那件事的话我一定能成功,我一定能做的很好,请您放弃这个想法,因为这个想法是不对的。
在有些人看来,如果把爱好做成了工作,那会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。因为绝大部分的人不会用兴趣去做事情的,我们做事情往往来自于责任感、来自于逼迫、来自于要赚工资,我们才敢干一件事。
只有少部分人,能够把各种各样的事情做到有趣,而且这个有趣来自于自己的内在。当你能够认认真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你才真的能够发现那件事情的与众不同。
《活法》的作者稻盛和夫,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圣。稻盛和夫当年也是一个失业的大学生,去到了一个陶瓷厂工作,所有跟他一起报名参加这个工作的大学生全都各自跑路了,在大城市里面流浪。只有他一个人留下来了,因为他哥哥不同意他辞职,所以他就待在那继续工作,每天打扫卫生,特别无聊。
后来有一天他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:既然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扫卫生,也没有别的出路,那我能不能把这个卫生打扫得很好?所以他开始琢磨用不同的方式打扫卫生,每天发明一种新的扫地的方法,每天想着怎么能够提高扫地的效率。
后来他发现扫地这个事也没有那么无聊,再后来,被领导看到,就让他去烧陶瓷了。他依旧用扫地的方法烧陶瓷,每天就是不断地琢磨:怎么能够把陶瓷烧的更好,甚至是别人烧不出来的,我能够烧出来?
你说这个年轻人,天生下来就对陶瓷感兴趣吗?他天生就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陶瓷大王,会成为京瓷的创始人吗?没有,他只是善于把任何一件小事情干到产生兴趣。
当你能够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事情,干出心流来,(用我们中国人的话叫)干出花来,这个时候你才能够真正沉浸在里面去体会、去享受,而这个能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
四、职场建议:越年轻,越要警惕“高薪陷阱”
如果说对当下年轻人职场的一点建议,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点是,年轻人千万不要觉得,高薪的工作就一定是好工作。
一份工作的薪水比另一个高20万,我们会觉得高的那个一定是一个好工作。不是的,虽然它在今天高一点,但很有可能是个“陷阱”,20年后你会发现,其实它把你困在了一个地方。
我们当年毕业的时候,很多同学努力找月薪过万的工作,那个时候一个人一个月赚2、3千已经算是不错的薪水了,然后有人找到上万工资的工作了,结果过了30年以后发现,他还在做这份工作,从1万块钱涨到2万块钱,或者涨到3万块钱。
为什么?他被那个陷阱限制住了,他成为了所谓的“高薪的奴隶”。
反过来我们看到,很多人活出了真正的自我,成为了某个行业的大师,尽管他们之前的起薪可能只有1000块钱,他们可能就是一个实习生,或者一个北漂,但是慢慢做成了这个行业里面了不起的、举足轻重的人物。
总结
所以,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刚刚讲的这三点:
第一,《瓦尔登湖》告诉我们:人生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,你觉得你拥有钱很重要,而你用钱又想买自由,但实际上你不需要花这个钱就可以获得自由,所以我们可以放松一点,去接受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第二,你真的想在职场当中快速的发展,那你就要拥抱不确定性。
樊登读书大概从2013年开始到今天,我大概讲了有500多本书,在这些所有的书里面,我总结出来人生最大的智慧(包括东方的、西方的,孔子、老子、柏拉图、苏格拉底加在一起),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:就是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。
人生所有的烦恼、痛苦,都是来自于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抗拒。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按照一个模式成长,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按照一个模式发展,我们希望我们创业做的公司,能够按照一个节奏安全一个模式发展,是这些抗拒给我们带来大量的烦恼。
但是实际上你唯一需要做的事,是拥抱不确定性。当不确定性发生、命运将你随机一抛的时候,你能够随时随地、立刻展开最好的努力,而不是待在原地拼命地抱怨,拼命地对标,拼命地去维权,反而这些东西浪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。
第三,如果你能够了解心流所带来的影响,能够知道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认真做都能够做出幸福感、做出心流来,你就很有机会成为这个行业的大师。
因为人生是否能够成功,来自于大量的随机性的因素,没有人能够给你保证,但是如果做的时间足够长,做得足够认真,做得足够沉浸,你内心当中负担足够小,你是更有机会成为被命运选中的那个人。不离开牌桌,才有机会赚钱,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套逻辑。